(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中国创新药出海再现大额BD(商务拓展)交易。7月28日,头部创新药企恒瑞医药公告称,与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HRS-9821项目除中国区外的全球独家权利,以及至多11个临床前项目(除中国区外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有偿许可给GSK,该笔交易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则高达120亿美元(约860亿元人民币)。受此消息影响,截至7月29日收盘,恒瑞医药A股报收63.80元,创下近4年新高,总市值达4235亿元。
恒瑞医药公告截图。
根据公开信息,恒瑞“打包出售”的资产包中,多条管线均具有成为“同类最优”或“同类第一”的潜力。除HRS-9821以外,其余11个项目涉及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目前处于非临床阶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HRS-9821是此次交易的核心资产,亦是一款潜在的同类最佳PDE3/4抑制剂,在早期临床和临床前研究中均显示出强效的PDE3和PDE4抑制作用,从而增强支气管扩张和抗炎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药物市场潜力巨大。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全球第四大死因,2021年造成350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5%,作为一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临床需求尤其急迫。记者查询发现,就在7月25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信息显示,HRS-9821吸入粉雾剂的I期临床试验已正式启动。这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的试验,旨在评估该药在健康人单剂量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剂量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当前,出海是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最火爆的关键词之一,巨额交易频现是眼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一大吸睛点。清华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丁胜认为,恒瑞医药此次打包出售12款在研药物管线,本质上是当前中国创新药企对外BD交易常态化的延续。“本土药企出售方可以借助海外巨头的临床开发能力和全球销售网络,有望实现研发管线潜在的部分海外价值。对于海外药企收购方药企,则能高效补足技术短板或管线缺口。”
事实上,这已不是恒瑞医药首次开展BD交易。据公开资料梳理,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3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6个分子实体,潜在总交易额约为14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6亿美元。尤其2023年以来,其BD节奏明显加快,多次与默克、默沙东合作,完成PARP1抑制剂、CLDN18.2 ADC、DLL3 ADC、Lp(a)小分子抑制剂、GnRHR拮抗剂多项交易。
在一片创新药出海的欢呼声中,业内专家呼吁行业还需保持冷思考。“大额交易背后,是绝大多数里程碑款项难以兑现的行业共识,首付款的占比暴露了交易其实是一种风险对赌。作为头部药企,一方面,恒瑞港股上市(5月23日)后资金充沛、市值高涨。另一方面,却选择将包括潜在同类最佳分子在内的资产包售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揭示了本土药企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布局间的艰难权衡。”国内某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自主出海面临高昂的临床失败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时,BD交易仍是头部药企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丁胜也认为,资本市场对短期回报的追逐,与创新药行业长期创新投入所需的耐心形成根本冲突。“培育中国本土跨国药企(MNC)的核心在于构建‘自主创新为根基、全球市场为牵引、制度生态为沃土’的战略闭环。当前头部药企虽通过BD交易获得短期现金流与国际通道,但过度依赖管线变现如同借船出海,长期来看难以掌握产业主导权。”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